置換人工關節後之物理治療目的
退化性關節炎是老人常見的骨科疾病之一,多發生於下肢關節例如髖關節及膝關節,
這些關節在長期承重之下,軟骨下硬骨增厚長出骨刺,進而造成關節面狹窄、磨損,使關
節有疼痛僵硬的現象。若情況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就必須受人工關節置換手術。
術後常見的後遺症包括:
1.關節僵硬無法彎曲或伸或伸直,影響日常生活功能例如:坐馬桶、走路等。
2.下肢腫脹:術後一至兩個月可能會有腫脹、痠痛等不適感。
3.肌力減退:造成步態不穩,行走或上下樓梯困難。
4.靜脈血栓炎。
早期的復健運動不但能幫助達到工關節的最大功能,且能避免手術後遺症。而正確的
使用輔具、合宜的運動及生活型態的改變更能減少人工關節的磨損,降低膝關節再度受傷
的機率。
住院期:術後第二天至出院
術後一、二天血袋未拔除前只進行下列一至三項運動;待血袋拔除後可進行所有運動
,並嘗試使用助行器站立及行走。運動每天進行三至四回,每次15到20次;如不能獨立完
成,可由家人協助進行運動。
(一)擺位及唧筒運動:平躺,將毛市捲墊在腳跟處,腳板用力向上向下活動。
(二)股四頭肌運動–平躺,腿伸直,將膝窩貼近床面,維持10秒鐘再放鬆。
(三)夾殿運動–平躺,夾緊臀部,維持10秒鐘。
(四)直退抬高運動–平躺,將膝蓋伸值並將大腿抬高。
(五)膝彎曲運動–平躺,膝關在節在不痛範圍內盡可能彎曲;或坐在床邊自然垂下。
(六)使用助行器–在身體狀況允許下,可使用助行器行走,行走時腰背要挺值,行走的距
離逐日增加,以不產生疼痛為原則。
(七)輕輕按摩小腿及足踝腫脹部位並合併第(一)(二)項運動。
但傷口癒合前應先避免按摩膝關節。
出院期:出院後一到兩個月
出院後需繼續前期各項運動並合併以下運動,持續至少一到兩個月,逐漸增加運動及
行走的時間,行走時仍需使用助行器。人工關節最大角度可達110度,病患需完成膝彎曲90
至110度,且行走無虞後,才停止所有的復健運動。
(一)拉筋運動:坐著,膝伸值並將以板翹起,手盡量碰到腳趾,維掛10秒鐘後放鬆。
(二)牽張運動:側躺,欲牽張之下肢在上,伸直並向後下方自然垂下。
(三)膝彎曲運動:坐著,膝彎曲至最高,再用手將小腿拉近,維持10秒鐘。
(四)整體性耐力訓練:傷口癒合沒有紅腫現象後,可開始游泳;若膝彎曲角度足夠,則可
騎固定式腳踏車。
(五)行走及上下樓梯:嘗試使用拐杖行走,上樓梯時拐杖及好腳先上,下樓梯時患腳先下
較為輕鬆。
人工膝關節長期保養及注意事項
1.固定的運動習慣:以保持膝關節及下肢整體肌力及活動度。以下肢衝擊性較少的運為
佳,但如:游泳、騎腳踏車等。
2.術後一至兩個月膝關節可能仍有紅腫現象,尤其在長時間行走後須將腳抬高並配合唧筒
運動。
3.減少人工膝關節磨損:
(1)行走時間過長、登山、體重過重或肌力不足都會加速膝關節的損壞。
(2)使用合適的輔助器:有必要時依各人情況選用拐杖或助行器。
(3)選用吸震力佳,鞋墊柔軟的平底鞋。
(4)避免膝關節過度彎曲:如蹲、跪等膝彎曲超過110度的動作。
4.在運動過程中如果有特殊不適情況,請再詢問醫師及物理治療師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