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位置:首頁 > 醫療資訊
醫療資訊
易被誤診的反覆發作性風濕症
2011-01-27

劉明揮 醫師 台南成大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 
 
反覆發作性風濕症(palindromic Rheumatism),是一種在臨床上頗具獨特症狀的風濕病。1994年,在西洋醫學文獻首度被描述與命名。當時的報告已指出這種疾病有演變成其他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的潛在可能,特別是類風濕性關節炎。這樣的觀點經過以後其他臨床醫師的研究報告,已獲證賣無誤,但反覆發作性風濕症絕不相當於自體免疫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前身。因為絕大部分的病患是一輩子也不會演變成那一類的疾病的。

 

反覆發作性風濕症擁有臨床特色。它好發於20至40歲,男女無甚差別。可侵犯上肢或下肢任何關節,其中以手指、手腕、膝及肩最為常發。每次發作,通常以侵犯單一關節居多,甚少同時超過三個關節以上。受侵犯處會有紅腫熱痛等發炎現象,很幸運地,這種症狀一般持續時間短暫,僅幾小時或幾天。不吃藥也可自行康復,發炎現象完完全全消失不見。有時發作處可能不在關節而在軟組織或離關節稍遠處,此時的診斷就不太容易,要先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但風濕病專科醫師,依據先前的特殊病史,可做正確的診斷。
 

根據往昔成醫的經驗,相當部份的病人罹患典型的反覆發作性風濕症,卻被診斷為痛風或類風濕性關節炎,而服用不適宜的藥物,或活在不必要的恐慌中。反覆發作性風濕症有著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截然不同的臨床面貌。其主要異處包括(1)急性發作特性,且症狀可完全消失;(2)發作處皮膚呈現潮紅,並常侵犯軟組織;(3)不會有關節破壞與變形;(4)預後相當良好;已不特別好發於女性;(6)與組織抗原基因HLA-DR4 無關。另外,此病異於痛風之處,除了患者血液中尿酸可能不高外,痛風好發於下肢,特別是大趾指處之特徵,並不像反覆發作性風濕症,以上肢關節最易侵犯。因此,找風濕病專科醫師做正確的診斷,是最重要的第一步。
 

反覆發作性風濕症診斷確立後,仍然需要做定期長遠追蹤。因為根據國外文獻的觀察追蹤報告約20%左右之病患日後可能演變成典型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然而,幸運地,國內的研究報告卻指出這樣的轉變機率並不常見仁見智,不像國外的報告之高危險。在成大醫院的有限經驗也覺頗為樂觀。典型的反覆發作性風濕症是甚少演變成類風濕性關節炎的。
 

在治療原則上,一般是僅採症狀療法。因其預後大致相當良好,因此僅在發作時,給予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劑治療,通常一天之內,就可得到相當的改善。若疾病發作顯然有誘因可被發現,則避免它是必要的。文獻上也曾報告,使用奎寧類(抗瘧疾藥物)會減低發作頻率。
 

註:中國大陸譯作回紋型風濕病或名復發性風濕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