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位置:首頁 > 醫療資訊
醫療資訊
劉明揮 醫師 台南成大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
2011-01-27

張德明主任 三總免疫風濕科 
 
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SAID)是全世界治療風濕病常用且有效的藥物,然而它帶給病人和醫師最大的困擾卻是對腸胃的副作用。

最常見的包括胃腸不適,噁心感和腹痛,而這些現象算是情況輕微的,卻足以影響生活品質,帶給病人莫大困擾。情況嚴重的,可能導致胃腸穿孔,潰瘍,甚至出血,常需住院治療,甚至傷及生命。
 

根據美國流行病學調查顯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因服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而引起胃腸不適,因而住院或死亡的,每年有1.3%,在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則為0.4%。以美國為例,即意謂每年約有7600個死亡案例,這些臨床上令人扼腕的病例,顯示出發展新一代非類固醇抗風濕藥物,不但有其急迫性,且需有至少相同的藥效和必須具備較高的耐受性。
 

近年來醫學研究成果,使我們更深一層了解疼痛和發炎的機轉。在 1971年,英國傑出學者費約翰(Sir John Vane)博士,首先提出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的作用機轉,即經由前列腺素合成酵素COX,而抑制發炎物質前列腺素的生成,並因此獲得 1982 年諾貝爾醫學獎。
 

自1971至1990年,經過近二十年的努力,才再由其他學者研究出COX酵素事責上是由不同基因控制,它有兩種分型,即COX-l和COX-2 。
 

COX-l為自然分泌型,亦稱生理型、管家型、或保護型,其主要功能在保護胃黏膜完整,和腎臟血液的流暢;另一型COX-2為誘發型、病理型,或發炎型,主要與發炎反應的進行有關。目前市面上所有的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所產生的抗發炎效果,多與抑制COX-2有關,而所產生的胃腸不適等副作用,則與抑制COX-l有關。
 

可惜的是,現有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不是選擇性的抑制COX-l,即非選擇的抑制COX-l和COX-2 ,而造成相當大的副作用與臨床困擾。
 

基於此一理論,新一代的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乃因應而生。這類藥物可選擇性抑制COX-2,較少抑制COX-1,因此可保有相同的抗發炎效果,卻對腸胃道和腎臟較安全,在臨床運用上,自然更能得心應手。
 

目前這類藥物已生產上市,我們自己的研究也顯示這類藥物和傳統抗發炎藥相比,藥效相近,而產生的副作用,尤其是對胃腸的傷害卻大幅降低,更加深了我們使用的信心。
 

就類風濕性關節炎而言,非類固醇抗炎藥物屬第一線用藥,臨床治療上倚賴至深,隨著醫學與科技的快速進步,我們不但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因更了解,更深入,對治療方式的組合也愈能掌握,而各類藥物不斷的更新改進,也使治療前景充滿樂觀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