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位置:首頁 > 醫療資訊
醫療資訊
淺談類風濕性關節炎
2012-11-22
萬芳醫院內科部過敏免疫風濕科廖顯宗主任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內科學科‧教育部部定助理教授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結締組織之慢性發炎性疾病,主要侵犯週邊的關節和其周圍的肌肉、肌腱、韌帶和血管,進而造成關節功能逐漸喪失並引起全身性症狀。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生率,根據統計約為全人口的1~3%,女性約為男性的2~3倍,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30~60歲是女性發生高峰期。

  類風濕性關節炎真正的病因,目前仍不清楚。一般認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由易感性的遺傳基因,暴露於某些感染性或環境性因子而引發。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自體免疫疾病.當暴露於某種抗原(感染性或環境因子),個體原本具有易感性基因,使個體產生異常的免疫球蛋白抗體,此異常的抗體無法被身體所辨識,因而產生另一種抗體來對抗它,並聚集成複合物,形成發炎症狀,最後引發進一步的免疫反應,導致軟骨受傷,如此又促使多形核淋巴球釋放炎症媒介物,加強對關節的破壞。

  類風濕性關節炎若未加以阻止,其關節內的炎症過程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1.第一期:滑膜和關節囊充血及水腫,形成滑膜炎。
2.第二期:血管翳形成了肉芽組織增厚,血管翳覆蓋並侵犯軟骨,最後破壞關    節囊和骨骼。
3.第三期:此期的特徵為纖維性關節僵硬,血管翳的纖維化形成,充塞了關   節空間.骨的萎縮及對位不良,引起畸形,並破壞骨的連結,導致肌肉萎縮、    不平衡,並可能產生脫臼或脫位。
4.第四期:纖維組織鈣化,導致關節僵硬及無法活動。

  類風濕性關節炎初期的症狀為非特異性的症狀,如疲累、倦怠、厭食、持續輕微發燒、體重減輕、淋巴腺病變和模糊的關節症狀。接著逐漸有特異性及局部性的關節症狀,最常發生於近端的指骨間(Proximal interphalangeal; PIP )、掌指(metacarpophalangeal; MCP)、蹠趾(metatarsophalangeal)關節。症狀通常是兩側對稱性發生,可能延伸至腕、肘、踝、膝關節。受侵犯的關節一段時間不活動後就會發生僵硬,特別是早晨剛起床時。由於水腫和充血使手指呈紡垂狀,病人關節時會產生疼痛,最後關節功能逐漸喪失。此病雖以侵犯關節為主,但亦會侵犯關節外的器官如心臟(心包膜炎、心肌炎、心內膜炎、傳導障礙)、肺臟(肋膜炎、間質性纖維化)、腎臟、肝、脾、肌肉、眼睛、神經、淋巴腺、血管....等。因此,此病被視為一種全身性的疾病。

  在藥物治療方面,之前傳統上是採用「金字塔」形狀的治療方式,但此種治療方式因過於保守已被揚棄。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若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即可能導致關節受破壞,故現今治療觀念則主張應早期使用免疫調節藥物且採用「倒金字塔」複合式藥物同時使用。然而此類藥物其療效需一段時間才會出現(約一~兩個月),所以可以同時並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或低劑量類固醇作為「橋樑」,在免疫抑制藥物療效尚未完全發揮功效時,用以控制病情。當免疫調節藥物效果出現後,再逐漸停止使用。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這些年來已有長足的進步,尤其是在各種免疫標靶療法如發炎激素之抑制劑、各種單株抗體或口服小分子細胞傳遞因子拮抗劑....等。這些療法中,有部份其療效受到肯定並且已經實際應用於臨床上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並且有非常顯著的效果,實為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的佳音。